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一年春作首,百業農為先。3月18日,原陽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里,智慧農業控制中心實時監測麥田墑情、草情和蟲情,地頭的智慧大屏上實時更新風向、風速、空氣溫度、濕度和光照度。
“啥時候該澆水、該打藥了,手機上就能收到提醒,現在種地越來越科學了。”原陽縣種糧大戶劉各彬說。
春分將至,萬物競生,廣袤田野里小麥返青起身,春季田管進入了最關鍵時期。我省抓精抓細春季田間管理,堅持搶前抓早、不誤農時,提前制定印發春季小麥管理技術意見、技術掛圖,組織18個小麥專家指導組、1.3萬名農技人員,分片包村、深入地頭,培訓310萬人次,指導農民落實春管措施。
分區域分類型開展肥水管理。截至目前,我省已中耕1153萬畝、追肥2322萬畝、化除2424萬畝,一、二類苗由冬前的89.4%提高到目前的93%。我省提前下達3.89億元“一噴三防”和8000萬元病蟲害防治資金,加強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病害監測防治,已開展病蟲害防治2487萬畝。
防災就是增產。我省始終把防災減損、抗災增糧擺在重要位置,有力有效開展防災減災救災,今年,圍繞提前防范“倒春寒”、“干熱風”、干旱等災害,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分級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做好物資、裝備和技術準備。我省規劃建設1000個“平急兩用”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重點補上烘干設備、履帶式收割機等短板,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能力。
糧食要增產,單產提升是關鍵,我省重點推動“五良”集成提單產。
“所謂五良指的是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和良制。”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表示,良田方面,我省在建成8585萬畝高標準農田基礎上,今年集中打造700萬畝小麥、1000萬畝玉米高產示范區,明年小麥擴大到1500萬畝、玉米擴大到2000萬畝;良種方面,小麥重點推廣高產抗病、抗穗發芽品種,玉米重點推廣MY73等高產耐密抗倒品種,大田密度達到6000株。
良法上,我省小麥重點推廣深耕鎮壓技術,計劃用3年時間,把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全部深耕一遍,畝產能提高10%。抓住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機遇,今年計劃新增1萬臺精量播種機、4000臺高效低損收獲機,在豫南布局建設1000臺烘干塔,全面提升我省耕種管收烘機械化水平。
向良制要單產,我省重點推行小麥-玉米、花生輪作周年增產模式,大力發展托管和適度規模經營,發揮20.3萬家農民合作社和12.6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著力提高種糧效益。在保障上,著力健全組織、投入、機制三個保障,建立省市縣三級領導指揮田,繼續實行專家包片指導,省財政統籌13.7億元、集中支持單產提升。
“今年是農業農村部實施小麥單產提升的第一年,從近年高產典型看,小麥單產提升仍有較大空間。”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分析說,我省通過集成推廣優良品種、深耕耙壓整地、精勻播種鎮壓、澆水抗旱防凍、“兩病”統防統治、后期“一噴三防”、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等關鍵技術措施,分區域、分類型、分品種實施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現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總產恢復增長目標有信心、有把握,更有保障。
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表型鑒定與加速育種智能溫室。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攝
種業創新
為中原農谷注入“芯”動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3月18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表型鑒定與加速育種智能溫室里,花生、玉米、大豆等秋作物品種正加代繁育;溫室外試驗田里,小麥返青起身,嫩綠如茵。
走進其中的花生智能溫室,科研人員穿著白大褂正在精心侍弄著一盆盆花生苗。“通過基因分型,我們已經找到了青枯病的關鍵抗病基因。今年在土傳病害的研究方面加大力度,爭取盡快在抗病性鑒定技術研究和種質創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省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副院長鄭崢說。
這個智能溫室不一般。鄭崢介紹,智能溫室2400平方米,病理區主要開展植物抗病性相關研究,加速育種及表型精準鑒定種植區可以控制溫度、濕度、營養和光照強度,在可控環境下開展植物表型精準鑒定及加速育種工作,通過智能溫室、實驗室的人工氣候室和海南加代繁育,原來10年出一個品種,現在可以縮短到5至6年。
有了智能溫室等科研設施的加持,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近年來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小麥、花生育種核心技術研究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跨入世界領先行列,37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累計推廣1.5億畝,鄭麥1860等4個小麥品種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
作為中原農谷“兩中心三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占地面積4500畝,建有基礎理論研究、種質資源創新、分子生物育種、農業信息服務“四中心”和技術試驗基地,是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
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實施“雙跨單聘”(保留原身份和待遇,由中心聘用)、“兩權分處”(成果產權歸原單位,開發受益權歸中心)等政策,組建由3名院士、25名高級職稱、35名博士組成的育種研發團隊,柔性引進國際知名專家6人。
未來,致力于將中原農谷打造成國際一流農科“芯”城,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將實施更大力度的開放創新、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更加靈活高效的運營管理,確保成為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
原陽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航拍圖。 袁楠 攝
高標準農田
糧田變良田 興農又惠民
“麥田成方連片,好播種、好澆水、好收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杰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亞偉 通訊員 張萍萍
3月18日,春光融融,在中原農谷核心區——新鄉平原示范區師寨鎮香時莊村,灌溉機器人、地埋伸縮式噴灌、淺埋式滴灌等7大類13種智慧灌溉模式“水”力全開,讓1800余畝小麥喝足返青水。
“麥田成方連片,好播種、好澆水、好收獲!”香時莊村村民婁國領在水肥一體機房前一刷卡,伸縮式噴灌鉆出地面,噴灑細膩水珠。婁國領指著近處的一片麥田,驕傲地說:“這200多畝地全是我種的。”
新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的每個村都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的合作社,和群眾簽訂委托經營協議書,對于大地田內仍要求自行耕種的群眾,村集體通過“差田調好田、小田調大田”的方式進行調地。
香時莊村1800多畝耕地中,1043畝高標準農田成方連片,全部由種糧大戶經營種植,每年每畝地租金達1300元。
新鄉市副市長劉軍偉介紹,新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建設,既有以“農、田、林、路”為主的“老基建”,也有以智慧農業和高效節水灌溉為主的“新基建”,還讓耕地地力平均每畝提升0.5個等級,實現了耕地等級均達到4等以上。
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要發揮好效益,最好是讓種糧人直接參與進來。
“哪個水渠往哪兒拐,哪個井眼打到哪兒,咱們有話語權!”香時莊村黨支部書記婁俊杰告訴記者,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明確年度建設和獎補計劃,通過競爭機制選定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最終由央企、縣級平臺、村集體聯合經營體分別競爭取得。
“三分建七分管”,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如何管護?中原農谷管委會副主任、平原示范區管委會主任岳永鵬說:“我們采取‘政府籌資+專業運維+田長制+智慧程序’的方式。”
“我就是我們村的‘田長’。”婁俊杰邊說邊掏出手機向記者演示,掃描“農事一碼通”二維碼,上報發現的問題,第三方專業運維公司就會趕來維修。
說話間,只見一位檢修人員提著一袋噴灌噴頭來到田間。婁俊杰對記者說,兩個多小時前,他發現有基礎噴灌設施不出水或者出水慢,就把問題上報了——“田長”一掃碼“吹哨”,運維人員馬上“報到”。
據悉,我省計劃2025年前建成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當前,新鄉市已在中原農谷“一核三區”建成100萬畝,計劃到2025年再建100萬畝。
智慧農業
“繡花功夫”種出好收成
“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種田不再是難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杰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通訊員 賀洪強
3月18日,在新鄉市原陽縣陽阿鎮北裴寨村,說起現在種地和以往的不同,種糧大戶裴朝賓深有感觸:“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種田不再是難事。”他的底氣源于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鏈條科技服務。
裴朝賓承包的200多畝地被劃入縣里的10萬畝小麥單產提升行動示范區,享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務。他不定時就能在微信群里收到麥田管理的技術要點,還會有農技人員到現場進行指導。
為了提升單產,在小麥播種時,該縣就從打好土地“底稿”上下功夫。原陽縣科技特派員施學文介紹,土地保證3年一深耕、3年輪作一次,從15厘米的旋耕變成30厘米的深耕,有利于增加土壤活性,種麥時每畝還要增施100公斤有機肥。
這些有機肥來自原陽縣新建的多個地力“加油站”,通過規?;幚碛衩捉斩?、畜禽糞污制成的成袋有機肥送到村里,然后根據各戶畝數定量免費發放。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還能就近到智能終端配肥站,免費進行土壤檢測,根據檢測結果讓小麥吃上‘精細糧’。”裴朝賓笑著說。
讓裴朝賓對今年小麥增產增收更有信心的,還有示范區里的智慧農田綜合服務平臺。大田監測站里設有蟲情測報燈、孢子捕捉儀、氣象監測站、土壤墑情站等現代化農業裝備,它們將農田墑情、苗情、蟲情等信息實時傳輸到智慧農田綜合服務平臺,幫助農戶更精準地開展田間管理。
從粗放到精細、從傳統到現代,原陽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悄然轉變。其實不只是這10萬畝小麥單產提升行動示范區,原陽縣還建成了2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同樣通過集成推廣良種良技良法,使得耕地整體地力提升了0.5個等級,達到4等以上,糧食平均增產10%。
農業服務
打造農民身邊的便利站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種地省力、掙錢。”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杰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袁楠 通訊員 賀洪強
近日,原陽縣陽阿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建成運行,為農民種地提供了更多選擇。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種地省力、掙錢。”3月18日,原陽縣陽阿農業綜合服務站內,各類現代化農業機械整齊排列,作為建設方和運營方的河南省豫資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天奇,圍繞“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向記者描述了他心中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據介紹,農業綜合服務站是一個市場化運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能夠提供集耕、種、管、收、烘、儲、售于一體的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
如何讓種地更省力?在電腦上登錄該公司打造的智慧農業信息化平臺,陽阿鎮附近的農機裝備的數量、型號、分布情況、聯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借助這一平臺,農戶可在手機上隨時下單選擇相應服務,而農機所有者則可以線上接單,避免了過去作業距離大、作業成本高的問題。
在農技服務方面,除了免費開展測土配方外,服務站工作人員還會每天巡田,針對當季田間管理需要注意的細節,在平臺上發布視頻指導;針對種植新技術推廣,服務站也會定期邀請專家授課培訓。
幫農民掙錢,服務站更是不乏好辦法。在農資采購環節,服務站發揮規模優勢,通過向農資生產廠家大宗集中采購,以量換價,為農民提供更加優惠的農資產品;在銷售環節,服務站直接對接食品加工企業,為糧食找到“好買家”。
“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以生產托管為主的服務模式,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我們的單項服務、多項服務或全程服務。”劉天奇表示,他們將以打造“農民身邊的服務站”理念,逐漸讓服務站實現全省覆蓋,帶著農戶一起把活干,幫助農民一起把錢賺,為我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作出應有貢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w7design.com/showinfo-263-31691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